免费小说网 > 历史 > 重生之北国科技 > 第578章 金手指(下)
  可惜的是,中国企业始终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行业壁垒和地域壁垒。
  asml的最大优势是什么?
  就是整合!
  在一台光刻机里,荷兰自产的零件有多少?有10%没有,都值得怀疑。
  机床产业的优势在奉天,而冰量在冰城,这真是一种悲哀。
  在机械部消失之后,两者之间的合并,就更加不可能了。
  2019年,它们双双被通用技术集团收入旗下。不知道,那个时候他们是否有机会被整合在一起。
  成永兴无法在冰城长驻,就把他的思路与刘部长进行了交接。
  对这两家企业进行整合,面临很多问题。
  第一个,这两家企业现在的日子都还过得去。
  国营企业,一般来说,只在两种情况下容易被收购或者整合。一种是经营不善,另一种则是企业要上市,或者管理层有利可图。否则,企业的管理层是没有什么动力,去给自己再找一个婆婆的。
  奉天机床可不是个小企业。它是一个资产十亿级别的大集团。这种战略级别的企业,不论是谁来收购,国家估计都不会肯的。
  而且奉天机床的业务很杂,除了精密机床这部分业务是光电感兴趣的,其他部分,例如大型工件加工,齿轮加工等,都与晶圆无关。
  冰量也有这方面的问题,他们的刃具部分,甚至他们的量具,量仪本身,光电也完全不敢兴趣。
  所以,如果强行发动收购,光电面对的阻力和负担都是不小。
  ————————
  当然了,光电系也是今非昔比,不论是企业规模,效益还是影响力。与光电合作,成了此时两地国企改制的一个捷径。但凡与光电沾边的企业都发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合纵连横,刘部长联合了多方力量,其中包括工大多个院系,冰量,奉天机床等的《精密机床》成立了。
  在这个新成立的《精密机床》里,光电只是出资两千万美元,占了三成的股份。毕竟这不是光电的主营业务。养这个业务模块的目的,是为了集团十年之后的发展以及潜在的制裁。
  《精密机床》将专注于精密数控机床的设计和制造。它的第一批任务,就是对光电系所引进的各种进口机床进行仿制。
  《精密机床》的管理力量,主要来自冰量。形成了以冰量为主,奉天机床为辅的局面。
  光电无力也无意参与这个业务模块的日常运作。
  成永兴对两家企业的管理层,都不怎么熟悉,无从判断这些人的能力如何。但他可以从后世的最终结果反推两家企业管理层的能力。
  奉天机床此时算是一个大杂烩。是多个机床厂为了股改捏合在一起的产物。而且它后世的结果,不怎么让人放心。
  而冰量后世的发展还算不错。算是赢得了光电的支持。
  ————————
  从工大方面,被引入的主要力量,来自机械系,也就是现在的机电学院。
  机电学院在原本的历史上,就是在1993年,是以机械和精密仪器两系为主合并产生的。但是精密仪器系,随着在光刻机领域的投入逐步加大,已经今非昔比。
  光刻机自己又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它对相应学科的拉动力量,也是不可小看。
  精密仪器系下属各专业,这些年成果不断,效益也不差。它已经开始酝酿,成立独立的精密学院了。
  尽管失去了精密仪器系这个主力院系,机械系还是升级为机电学院了。
  led/lcd生产线上的大量工装设备,都有机械系的影子存在。
  而且随着led,lcd的制造技术升级,产业自动化程度的逐渐提高,机械系下属的机器人专业将会越来越重要。
  由于计算机学院的实力日益增强,它的一些边际效应也开始扩散。很多选修软件专业的学生,也在潜移默化影响着机电学院的研究方向和成果。
  《精密机床》的规模可比校实习工厂大多了。有了这么一间关联的大型机床企业,关于数控机床的想法和项目,有了实施的基础。
  机电学院的师生们开始了一轮又一轮刷论文的工作。
  《精密机床》集合了国内最强的力量,冰量的高精度加工技术,奉天机床的机床制造,机电学院和计算机学院的数控技术,背靠着蓬勃发展的半导体设备行业,开启了一段绚丽的征程。
  ————————
  在这个过程中,拥有软件专业的双学位学生,无意中成为了跨学科应用的最佳研究人员。
  这个双学位政策,绝不仅仅是给工大学子提供更好就业出路这么简单。
  90年代初期,正处于计算机技术向其他行业扩散的关键时刻。数控机床就是计算机技术扩散到机床行业的典型案例。
  同样的融合也发生在航天,航空,测量,交通,电子,材料,通讯等领域。
  这批学生的能力与价值,很快就被各用人企业及研究所发现了。
  ————————
  光电系这些年始终是依托大学进行发展,无意中解决了制约中国科技发展的一个症结。那就是科研院所与企业,学校之间的关系。
  工大这两年,由于led和lcd等新兴产业的缘故,许多院系都已经实质性走到了世界科技水平的前列。
  一批批的年轻人成长起来,逐渐挑起了大梁。
  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企业和产业的拉动作用。另一个原因则是国家力量,在led及lcd领域,没有相关科研院所。
  这个结果也是奇怪得很。
  ————————
  在欧美,国家级的重点研究机构,普遍都被置于大学的管理和维护之下。这在科研机构和大学之间,产生一个双赢的效果。
  优秀学生通过科研机构的实际项目,进行实践和学习。科研机构也可以得到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为什么美国要禁止工大学生去美国留学,就是因为大学和这些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相通的。
  而中科院及部属科研机构,例如春光机所等单位,属于为了研究而研究设立的单位。
  这种模式设置的科研机构,会面临几个问题。
  一,人员的流动性。
  由于科研院所的独立性,所有加入的人员,都是全职人员。这种情况下,科研机构的人员就固定了。时间长了,知识老化,人员老化,就是不可避免的结果。
  一旦出现大规模的人员流失,就是伤筋动骨,甚至是打断脊梁骨的损失。
  第二,最强的科技力量,都被中科院及各大部级科研机构吸走了,导致各大学失去了高端研发力量。
  第三,这种科研院所的定位也是很尴尬。
  他们既不是企业,也不是学校。完全是根据国家指令,为了搞研究而成立的。一旦计划指令有误,国家注意力转移,或者没有钱了,他们的日子就很难过了。
  有一些院所通过产业化,走出了一条活路。后世中科院背景的企业大量上市,就是它的结果。但由于经济利益驱动,自然,他们的科研力量也会被市场所吸引。
  不论哪种情况,都违背了这些科研院所成立的初衷。
  ————————
  在国家刚成立的时候,由于教育体系力量薄弱,这个体系,起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目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体系开始阻碍中国科技的继续发展。
  为什么中国顶尖学生一定要留美,就是因为美国各大学,确实代表着国际最先进的科技水平。
  而中国的各大学,不要说代表国际先进水平了,就是在国内,都代表不了国内最先进水平!
  这个问题,现在如此,三十年后,仍然如此!
  这就导致了优秀学子,只有出国留学一条路。
  虽然各科研院所,也可以招收和培养研究生和博士生,但它们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学术单位,普遍不是学生们的第一选择。这从各研究院所的招生分数就能看得很清楚。
  清北及中科大建设美帝,就是它的直接结果。
  ————————
  最高科研力量,尤其是基础科技和民用技术,下放学校,在提高教学体系水平的同时,也起到了一个相互竞争的效果。
  中科院及各部委体系下的科研院所,为了避免重复投资,基本上各负责一摊。本质上,这也是某种程度的垄断。
  稍微管理失误,或者决策失误,浪费金钱和时间不说,耽误国家某个细分领域的发展,就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教育系统也有问题,从上到下均以送学生留学为荣。各大学的一个重要指标,居然是毕业生出国留学的比例。这可以从各学校的宣传文件上看得一清二楚。
  两个系统的角色重叠,错位以及矛盾,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人才的培养和科技发展的能力。
  对这个问题,一个有可能的解决方案,就是教育部和科技部干脆合并。
  这样,经济效益较差,或者重要性不大的研究所通过与大学合并,解决生存问题。没有了科研经费和项目,这些力量至少还能教书育人,好过为了维持而维持。
  就是部分研究机构出现人才流失,也不会伤筋动骨,因为学校本身就是人员流动非常频繁的体系。
  林工大的汽车系成建制损失多次,虽然实力有所下降,但是系统幸存。
  而经济效益比较好的研究所,则直接走产业化道路,用社会资金发展科技。
  电工和邮电可以合并,机械可以取消,他们凭什么不能合并呢?
  ————————
  清北建设美帝的问题不解决,中国的人才培养机制,等于是出现了环节上的缺失。以后早晚还会出问题。
  这才是真正的体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