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小说网 > 历史 > 我在春秋不当王 > 第353节
  “大人,还请稍安勿躁。”
  单旗沉默片刻。
  “伯蚠,所谓无风不起浪,依你之见,莫不是晋国真有干涉周室之意?”(刘狄,字伯蚠)
  刘狄本是刘氏庶子,并无资格继承家族爵位和大宗之位,只因之前他一直跟着单旗做事,替单旗办下不少事情。而刘氏宗主暴毙之后,单旗则是亲自出面扶持,让刘狄是继得其位。
  所以,刘狄自是对单旗感恩戴德,而单旗也是极为信任他。
  “单大人,晋人之心,恐怕是昭然若揭!其实,晋国早在文公之时,就曾有此意。当年‘晋侯召王,以诸侯见,且使王狩’,如此公然召王外狩,又何曾有过君臣之礼?这次,我们让晋国大军来助,可谓引狼入室!”
  单旗眯了一下眼睛。
  “哦?你也是这般想的?”
  “大人,狄确实是这般想的,如果可以,我们本不该让晋国插手此事!景王之死,至今还是一笔糊涂账!而悼王之死更是如此!此事若处置不当,待得晋人把持了周室,日后再加新王长成,亲近于晋人,只怕是再难容大人子嗣立于朝堂之上!”
  单旗听得此言,心中不由一跳,之前他带着周王猛出奔在外,一口气杀了好几个王子,景王的儿子几乎都让他给杀光了,这件事说起来可谓是惊世骇俗。
  但是,现在说起来,终究是为了保住周王猛的王位,这些王子也都是可以给他们按上叛乱的罪名,所以杀了也就杀了。
  但是,如果景王和周王猛的死日后也都倒算在他的头上,那可就是以下犯上,以臣弑君了,这个罪名可不是单旗愿意背负的。
  即便他们单氏一族再如何只手遮天,姬匄成年后,更兼晋人替其撑腰,他们单氏岂不要自取其祸?
  “大人,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这个罪名可万万背负不得。眼下,似有流言说起悼王之死乃为晋人之故,何不顺水推舟,将此事反推给晋国?眼下,我们既已掌握了局势,何不以此为名,让晋国就此班师回晋?”
  单旗听罢,对此却是多少有点疑虑。
  “眼下正是战时,冒然让他们撤军,是否会对我们不利?”
  “大人,京邑被围,王子朝难有作为。如今流言骤起,这正是让晋国撤军回国的大好机会。若是王子朝兵败的这份功劳让晋国得了,日后恐对大人不利!”
  刘狄语气焦急的如是说道。
  第四百七十章 智败刘佗
  单旗一想,确实就如刘狄所言,本来他让晋国派兵实是不得已而为之,如今局势既已对他有利,他也恨不得晋国马上滚开才好。
  而晋国这边,似乎也是受了流言影响。
  正所谓无风不起浪,他范鞅身为晋国首卿,对待周室之乱如此的上窜下跳,究竟是不是有心染指,天下人其实也都是心知肚明的。
  更何况,景王和悼王之死本就是一笔糊涂账。
  现在的流言对晋国此次出兵的原由,可谓是众说纷纭。都说晋国是别有用心,而接连两任天子之死,要说和晋国无关,谁又能信?
  所以,范鞅固然有染指王室内政的想法,但如果是要他莫名背上“弑杀天子”的罪名,也绝对不是范鞅甘愿背负的。
  既然单旗给晋军下了逐客令,他们若是还赖在这里不走,反倒是更要留人口实了。
  范鞅经过一番思索之后,觉得还是下令先行撤兵以自证清白。待到单旗无法控制局面,届时再度出兵干预,或许会显得更为名正言顺。
  范鞅并不认为仅仅凭着单,刘二人率领的所谓“王师”,就能够独自解决王子朝之乱。
  在数次的交手过程中,范鞅虽并未亲至,但对于王子朝的实力,他也已是明了。在他看来,没有他们晋国的支持,单、刘二氏几乎就只有被王子朝那边吊打的份。
  正所谓“匪我求童蒙”,既然这借尸还魂的时机还不成熟,那还不如是以退为进,静观其变。
  于是,在围困京邑两月有余的晋军,直接是选择了撤军。也就此算是直接解了京邑的困境。
  单旗和刘狄也各自领兵回到洛邑,准备重新集结军队,再来对付王子朝。
  只因此番流言,虽是让单旗“得益”,但也让单旗觉得他眼下必须要重整军务,方可再战。
  王子朝得此暂缓的机会,自然也不会闲着,下令各处重新巩固各处的防务。范蠡也得了空闲回到京邑,和李然孙武见面,商讨接下来的打算。
  “先生,前番敌人兵马数倍于我,受其围攻,我方损失惨重。即便是晋国现在已经撤军,但局势依旧不容乐观!”
  李然和孙武对此亦是深以为然。
  “嗯,少伯说得对,武以为,眼下最好的办法便是集中力量,对其分而歼之!”
  “蠡有一计,之前我们取得訾邑和墙人、直人三城,我们可以从这三城派人阻住进犯来兵,让单旗和刘狄分兵追击,这三城其实已成空邑,他们也得不到什么,反倒是要将兵力分散,届时我们就可对其逐个击破!”
  “嗯,少伯此计甚好,但还需禀明殿下,只因如今我方兵力不足,若要逐个歼灭所需兵力亦甚。如此一来,长卿当有更大的调度之权方可成事。至于此事,便待我去与殿下言说!”
  李然当即带着孙武和范蠡面见王子朝,王子朝在听得此计之后,却似有些犹豫。
  “先生之意……是欲放弃此前刚取不久的訾邑和墙直二地?”
  “殿下,一城一池的得失,并非兵家致胜之道。在战略上占据主动方为上策。眼下虽失三城,但如果能以此重创敌军,进而直取洛邑,则大事可定矣!区区三城,又何足挂齿?”
  “那……此举所需兵力甚多,届时……京邑的防卫是否也会过于薄弱了些?”
  显然,李然对此也是早有准备:
  “殿下可放宽心,京邑只需留下几千人守卫即可。訾邑和墙直二地被围,单旗用兵谨慎,绝不敢贸然来攻!”
  王子朝又稍稍是做了一番思量,随后叹息一口,最终是应允道:
  “既如此,那便依先生之计!”
  李然见王子朝既应允了此事,则更进一步道:
  “殿下,臣希望殿下能暂授孙武他以大司马之职,可节制包括京邑在内的一切军权!以方便此次调度作战!”
  王子朝闻言,又微微一个愣神,旋即说道:
  “好!便依先生所言!”
  王子朝当即召集文武大臣,宣告孙武为大司马,统领节制各处所有将士,并授以虎符和王子朝随身佩剑为证。
  只见王子朝当即是卸下了腰间的佩剑,并亲手交于孙武。
  孙武跪拜受领,因孙武这段时间算得是军功显赫,如此倒也算是众望所归。
  但是,终究还是有些人心存异议,认为李然和孙武既非宗室之人,说到底也不过是外人。将如此的大权交由一个外人手中,总觉不忿。
  这其中自然就包括阴不佞、南宫嚚等人,还有召公姬奂的儿子——姬盈。
  而孙武在得此大权之后,便立马命人开始清空訾邑和墙直二城,并派人前去刺探洛邑内的军情。
  ……
  另一方面,单旗和刘狄在回到洛邑之后,一通整顿军务。对他而言,适时的谣言虽算得是一剂良药,但如果不将其及时控制住,时间久了也当然会成为军心溃散的败因。
  所以,他的一通风闻言事之后,对外宣称是抓了不少的“细作”,也同时让那些流言的影响是降到了最低。
  不日,他便又带领着六万兵马,再次前来进犯京邑。
  这一次,他几乎是倾巢出动。
  而这时,竟忽闻前军又遭遇两股王子朝的军队,且直接是在他的眼皮底下一顿侵扰,而这在单旗眼里,无异于螳臂当车。
  本来根本不以为意,在将其轻松“打跑”之后,其中一股是退到了訾邑,而另一队则是退到墙人和直人。
  单旗和刘狄一番商讨之后,觉得他们取京邑之时,留着这几处小邑在外,终是心腹大患,便当即决定分兵剿之。
  单旗亲领两万前去攻打訾邑,而刘狄则是率两万兵力攻打墙直二城,并由刘佗带着剩下的两万兵马居中作为接应。
  此举倒也可谓是万无一失,毕竟人多势众,且互相照应。不多时,捷报频传,单旗和刘狄几乎是不费一兵一卒,便顺利拿下了訾邑和墙直二城。
  单旗见这城池拿得如此轻易,心中也隐隐感觉有些不对。
  这时,又闻询孙武竟是派出两千人去攻打刘佗。
  刘佗见敌人来得不多,而单旗和刘狄都已取得大胜,他自然也是不甘落后,当即领兵来战。
  而这,就正是中了孙武的诱敌之计,当刘佗追至孙武所设伏兵之处,才察觉到不对,却发现为时已晚,自己已是被团团围住。
  刘佗不由大吃一惊,急忙派出两队冲杀出去,欲向单旗和刘狄通风报信。
  而孙武却又故意放任其中一路,而对另一支则是猛追围阻。
  倒也非是为了赶尽杀绝,其意不过是在拖延他们的时间。
  所以,给单旗通风报信的,比起刘狄处,竟是足足早了三天。
  而孙武这时,则又利用地形优势,利用战车不断的冲击着刘佗的大军,他现在所领的兵力足足两万多人,又占据地利,刘佗自是愈发不敌。
  一连围困数日,终是被孙武杀了个全军覆没,就连刘佗自己也未能幸免,最终是死在了战场之上。
  ……
  第四百七十一章 家书抵万金
  单旗得知刘佗中计,于是从阪道前去驰援,而刘狄闻讯也是急忙从尹道驰援。
  因为孙武此前刻意留了一时间差,且路途远近也不尽相同,所以单旗的大军得以先到。
  孙武对此也早有准备,他于半道设伏。
  待单旗所率大军行至一个山谷,便察觉到了端倪,不敢再轻易上前,只派斥候上前探视。
  而就在这时,忽闻后方突然战鼓雷动,战旗挥舞,喊杀声四起,眼看山谷中果然有一队人马杀到。
  单旗带兵打仗实属一般,两万人在他手中如同一盘散沙,得知面对的乃是孙武,更是闻风丧胆。顿是一通哄乱,互相踩踏便是损失不少。
  亏得单旗身边的人拼死护送,才将他是侥幸带离了战场。接着,便又得知坐镇中军的刘佗此刻已然被杀,单旗既心灰意冷,又担惊受怕,只得是火速逃回洛邑。
  而刘狄在半道上,便得知了单旗大败的消息,知道自己必然不敌如此便也只得是提前撤兵。
  ……
  王子朝在李然的指点下大获全胜,趁此兵威大盛之际,再次果断出击,大张旗鼓的浩浩荡荡的杀往洛邑。
  单旗和刘狄接连吃了两场败仗,吃惊之余,哪里还敢再战,只得是带着周王匄立刻撤出洛邑,去了刘氏的封邑避王子朝的锋芒。
  王子朝再次入洛,可谓是意气风发,心情大好。
  李然距离上次逃离洛邑,已有十数载,如今回想起来,当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回身看了一眼鸮翼,他们主仆二人死里逃生,今日再回来,没想到如今竟然会以这种身份重入洛邑。
  王子朝直接住进了庄宫,而李然则是故地重游,不由得又想起了自己的好友太子晋。
  每每想起太子晋,李然都会心中悲愤。如果他当日能有今日之势,又岂会让太子晋蒙难?而太子晋如今若还活着的话,周王室也断然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