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小说网 > 历史 > 汉世祖 > 汉世祖 第386节
  对于京兆府李崧的处置,刘承祐倒也并非纯因关中蜀乱而事后追责,当然,最初的时候,他确有那种心思。
  不过,随着后续情况的发展与变化,刘承祐也就改了初衷。布政使扈彦珂的撤职,按察使沈遘的病亡,都在这比较敏感的时刻,在不知内情的人看来,这已是十分严厉的问罪处置了。
  下边的州县官吏,自有朝廷部司去陟罚臧否,惩前毖后,警示天下臣工的效果,也能达到。
  至于李崧,更多是因为他为官的问题。不可否认,李崧有文才,还是前朝宰臣,再加与雍王的关系,当个京兆府尹,资望能力是绰绰有余。
  但是,就刘承祐所知,早在他还是雍王太傅兼京兆判官的时候,就有提拔亲旧,任人多私之嫌,后来扶正京兆府,更是略显张扬,亲戚宾客,倚势使奸者,屡见不鲜。尤其是他的两个弟弟,倚仗着其权势,广置产业、田亩,大发其财。
  李崧自己或许“出淤泥而不染”,但对其作为,刘承祐并不能容忍。刘承祐并不要求他的臣子们“绝情绝性”,全心为政,一意报国,但是,亲旧利益之往来,是需要有所约束,权势越高,越是如此,而况于李崧近乎放纵的行为。
  这,才是李崧被致仕的真正原因。让他以本职致仕,已经是看在刘承勋的面子上了,并且,此事还不算完,对于李家亲旧的调查,仍会继续。
  另外一方面,东京那边,传来了宰相李涛关于后续处置的建议,就有针对赵弘殷与李崧的弹劾。
  或许对于李相而言,高兴的是皇帝同意了他的想法,失望的则是,后续的人事安排,都考虑好了,直接强势地插手吏职,攫取属于他的权力。
  事实上,近年来,刘承祐也越发觉得,让作为首宰的李涛兼顾吏部天官,有些不妥当了。
  黎明来自东方,天色微亮,朝阳播撒着一缕缕柔和的光辉,映得天际泛红。晨色惊醒了寂静的长安,街坊之间渐渐喧哗,人声、畜声弥漫其间,长安士民,开始了新的一天。
  回京的各项准备都早已做好,在晨曦初露之时,随驾后妃、皇子、宫人、文武、禁军,已集结于长安城外。
  因为来时间的热情相迎,这去时,刘承祐特意嘱咐,动静要小,不要扰民,影响长安百姓的正常生活,这“爱民”的形象与人设,持续打造中。
  即便如此,关中、京兆将吏与大量军士、百姓的注视之下,天子踏上了东归的旅途。
  盛夏的早晨,一片干爽,甚至有些凉快,但只需稍微跑一跑,卖些力气,便能感受到那种几乎附骨的燥热。待旭日高升,新一轮的烘烤又降临了。
  长安城西,宽阔平整的官道上,一支二十来人的队伍,在夏日照耀下,缓缓走来。几匹健马,一群马驼,还有四辆驮车。
  每个人都风尘仆仆,衣衫虽不算褴褛,但显然陈旧,有些破损。不过,都带着一些铁血之气,那种经过生死磨砺之后的气质,都配着武器,三柄长剑,剩下全是铁刀,马上、车上还有一些弓弩。
  “终于到长安啊!”望着不断在视野中变大的长安城,一名身形健硕的中年汉子感慨道。
  高坐在马上,卢多逊形容也舒展开来,轻声叹道:“是啊!终于回来了!”
  这支队伍,便是前年冬,受天子刘承祐遣派,出使河西,刺探西北边情的卢多逊一行人。如今,总算是东归了,不过,与西行之初的大队人马相比,如今只剩下这二十余人了。
  经过长时间的劳顿、见识,饱受西北风沙吹砺,卢多逊已不似在东京时那般白净,皮肤明显黑了不少,粗糙了不少,但整个人却硬朗了几分。
  “卢郎君,你记性好,我们此去河西,一共花了多长时间?”中年汉子姓王,乃是武德司下属,秘负使命,护卢西行,回来之后,心情放松,话也多了,忍不住问卢多逊。
  卢多逊看了他一眼,长时间的生死相依,成就了一份深厚的情谊,对他道:“如果我没有记错,足有二十个月了!”
  “不容易啊!”
  受命西使,远赴绝域,绝对是件苦差事,辛苦也就罢了,还危险。他们这近两年的经历,翻过山,跨过河,走过戈壁,越过沙漠,与河西诸族打交道,在马匪贼寇中得生,其间艰辛与苦楚,非常人所能想象。
  “也够久了!”卢多逊道,嘴角却泛着笑意:“不过,总算是回来了,我们终究是幸运的!听说陛下西巡至长安了,我们可就近缴旨复命了!”
  “走,进城!”轻踹马腹,卢多逊招呼道。
  他们这干人,早就被城门的守卫注意着了,周遭的行旅也都远远地避开。待到近前,即被阻拦喝问:“你们是什么人,到边上去,接受检查!”
  一路的经历,心态早已被打磨的平和,面对守卫队长毫不客气的盘查,卢多逊显得很谦和,拱手道:“本官乃是奉陛下之命,出使河西、西域的使者,而今使命归来,烦劳通报放行!”
  说着,卢多逊还将符节、官凭等身份验传之物拿出。听他这么说,队长立刻重视了起来,认真地打量了卢多逊几眼,虽然年轻,但气度不凡,并且明显是经过长时长途旅行的。再加上,天子的使者,可没人敢冒充,尤其是这光天化日之下,长安大城之前,再加身份验传,顿时就信了八九分。
  “放行!”队长当即吩咐下去,同时使人,速向衙司禀报。
  京兆府衙内,新上任的府尹赵修己正在察看政务,虽然在京兆府任职也有一年多了,但成为一把手,感觉就是不一样,也需要花一定的时间适应新的职位,新的身份。
  赵修己,早年是河中李守贞的幕僚,颇为倚重。不过,这是个有深远眼光见识的人,在李守贞叛乱之前,称病携家小逃离河中,投向潼关,并向朝廷示警,提供了不少河中叛军的内部情报。在平定河中之乱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重用。
  接下来的这七年中,屡次升迁,直到调入京兆府充任判官,与李崧搭档,再到如今李崧致仕,顺利地成为一府首。
  变乱之中,寻觅机遇,对于赵修己而言,河中之乱,或许只是抓住了求生的机会,而此次关中的蜀乱,却实实在在是晚年宦涯的一大进步。
  得到卢多逊的消息,赵修己表现出了十分的重视,放下手中的事务,亲自去将卢多逊与那武德司王探事延请入府衙。
  后堂之中,已经年逾花甲的赵修己,面态和蔼地看着卢多逊:“二位出使西域,历尽艰险,着实辛苦了。如此功苦,不下与张骞出塞啊!”
  “赵府君谬赞了,卢某有自知之明,岂敢与博望侯相提并论!”卢多逊埋头吃着府中准备的酒菜,很不客气,也未注意吃相,听其夸奖,谦虚道。
  “卢使君,却也不需过谦,往返万里,驰骋塞外,弥时历远,绝非常人所能成就!”赵修己说道。
  狼吞虎咽地进了些食,又大口地喝了几口酒,擦了擦嘴,露出一副畅快的表情,卢多逊看着赵修己:“敢问使君,进入凤翔之后,下官听闻陛下西幸长安,故加速东来,以求觐见。如今看来,陛下已然起驾回京了?”
  第114章 三桩大功
  “卢使君果然机敏,如你所言,陛下确已起驾还京!”赵修己捋了下老须,应道:“并且,乃是今晨起驾!”
  闻言,卢多逊这才露出点可惜之色:“那可真是不巧!”
  “二位历经艰辛归来,车马劳顿,可暂于长安休息一日,待养足精神,再行东向,并遣人向行营通报归来之事!”赵修己建议道。
  卢多逊想了想,摇头道:“多谢赵府君盛情款待,在下感激不已。在下如今谒君心切,就不在长安多待了,当火速前往,追上行营,叩见于御前!”
  “使君意愿如此,本府也不便阻拦!”赵修己指着卢、王二人,一身的风尘、脏污,轻笑道:“不过二位,可在府中沐浴一番,换身衣裳!”
  “下官此番出使,有不少见闻与收获,需要向陛下汇报,君驾在望,却也顾不得这许多了!”卢多逊动道:“府君的美意,在下心领了!”
  目光稍微在卢多逊身上扫了眼,赵修己哈哈一笑:“既然卢使君复命心切,本府也就不做强留了!”
  “下官有个不情之请!”卢多逊拱手道。
  “但讲无妨!”赵修己摆摆手:“你是出使西域的功臣、英雄,不必如此客气!”
  “下官一行人,连日行路,马力已疲,不堪追赶,恳请府君能备五匹健马,供我等东进!”卢多逊道。
  “此事易耳!”赵修己老脸上顿时洋溢起令人如沐春风的笑容。
  至于长安城不过一个时辰,卢多逊便率领五名随员,带着重要文书、记录、图册,飞奔向东,欲追赶御驾。剩下的随众,则押着车辆物资循后而归。
  “我说卢郎君,行营人多辎重,又值盛夏,每日能赶八十里,已经算快了。即便在长安休息一日,明日也能赶上,你何必这么着急呢?方才赵府君,那番盛情,何必拒绝呢?再者,即便要走,洗浴一番,换身干净衣服,不该舒服些吗?”在长安歇息了一阵,酒足饭饱精神足,数骑奔驰在艳阳下的官道上,王探事忍不住对卢多逊嘀咕道。
  说着,还往自己身上闻了闻,一脸嫌弃的表情,道:“赵府君不说,还没有感觉,这反应过来,污秽汗臭满身,令人作呕,这如何面君?我等粗汉也就罢了,你们这些文人才士,不是讲究风度形容吗?”
  听其言,卢多逊一脸从容自信的表情,催动着马匹,没有直接作答,反而问道:“你说,我们此番出使河西,称得上艰辛吗?”
  “那是自然!”王探事当即道:“走了那么多路,遇到诸般险阻,屡次游走在生死边缘,死了那么多人,百般辛苦,一言难以尽述!”
  “是啊!但这些,你知,我知,西行随众皆知,别人未必这般想。朝中大部分人,对河西的情况并不了解,或许有的人还会认为,我们为国出使,持节西向,是一路坦途,百族相迎接待。”卢多逊语气仍带着点笑意,抬手在王探事与自己身上指了指,道:
  “我们身上的这些汗水,恶臭,尘污,就是我们这一路,这二十月的经历见证,越是狼狈,越是难堪,则越凸显。再者,我们也未刻意作假,只是将最真实的一面,展示在陛下与大臣们面前!”
  说完,见王探事有些愣神,嘴角微微勾起,继续道:“陛下有远谋大志,将来一旦统一宇内,定会挥师北伐,近平边缚寇,复前唐旧土。前年,遣我们这一行人西向,侦测察看陇右、河西与西域的现状,也是为将来大汉将士西进做准备!”
  卢多逊的眼神中焕发着明亮的神采,手下意识地挥舞了几下,道:“这一路,你们也默默地记录、绘制着图卷,那般小心,谨慎,珍藏,只怕也是受了密令吧。我虽是一介文人,见识浅薄,却也能看出,那是一张军事舆图。”
  “我们历经百转千折,既有所获,得以还朝,不菲薄地讲,我们都是功臣。对于功臣,陛下又岂会因这满身狼狈,而有所慢待?”
  听完卢多逊这一番话,王探事眨了眨眼睛,摇头苦笑感慨道:“你们这些文人,心思就是重……”
  卢多逊也笑了笑,冲王探事道:“王兄出自军中,豪爽豁达,我们这一路往返,也是共患难,生死之交了,是故以衷言相告!”
  王探事点了点头:“卢郎君,如你所言,我们回来,是立下大功了?”
  “诚然!”卢多逊颔首:“并且有三桩大功!其一,是我们带回了河西及西域的现状,诸族、敌友、部众、牛马、风俗、物产、贸易等种种情况;其二,便是你们绘制的那张河西地势、城邑、交通图,这对大汉进军,有大用;其三,就算带回的那些棉种,你在西域也看到了,棉制被服甚是保暖,若能将棉植在中原推广种植,对大汉有多大的裨益……”
  王探事也来了点兴趣,恭维道:“听卢郎一番话,竟有神清目明之感。你说说,我这会,能升职吗?”
  迎着其期待的目光,卢多逊摸了摸他有些散乱的胡茬,道:“若依我的估计,在武德司,至少可为一道都知吧!”
  王探事两眼一亮:“当真?”
  “当真!”卢多逊头微昂,轻笑道:“王兄啊,切莫看轻自己啊!”
  “借卢郎吉言,我若真能升职都知,回开封后,定然请你到青玉坊,大吃三日,大玩三日,大睡三日……”王探事哈哈一笑。
  “我们加快速度吧!”卢多逊也笑了笑,用力地抽了下马臀,向东奔去。
  王探事带着人跟随其后,望着卢多逊意气风发,策马奔腾的背影,嘴角的笑意微微敛起,目光变得深沉了些,心中默叹:“这卢郎,聪颖,机敏,学问高,见识远,能吃苦,存大志,可惜,终究是太年轻了。生死之交不假,但我终究是武德司的人……”
  飞马疾驰,一路踵迹追赶,等卢多逊五骑追上时,御驾已至渭南境内。行营扎于渭南县西,而他们这数骑,在靠近行营十里开外,便被巡察周边的游骑给截住了,好生一番盘问,确定身份,才将他们带回行营。
  整座行营,被明亮的灯火所笼罩,夏夜似乎都被那璀璨渲染了一层梦幻。御帐内,刘承祐正在召见赵弘殷,他也是想起了这个被他夺职的老将,唤来略表关怀。
  赵弘殷是个强悍勇猛的人,年纪虽长,但作风仍旧硬朗。只是此时,整个人显得有些苍老,面上亦有病态。
  刘承祐察觉到了,关心地问道:“听说赵卿患病了,疾症如何,医师诊断如何?”
  面对天子的关心,赵弘殷谢道:“多谢陛下关怀,只是老疾罢了,不碍事!”
  见状,刘承祐摇摇头,认真地说道:“沙场宿将,身体一衰,难免有疾。但是,有疾不可怕,切莫讳疾忌医啊!倘身体不爽,就当及时寻医救治,以免贻误啊!”
  刘承祐说着话,有几分真心,因为他提到了扈载,那就是个就近的活生生的例子。
  “扈载之事,犹在眼前,朕颇怜之,赵卿实在该保重啊!”刘承祐叮嘱道。
  赵弘殷有所感,他是也想到了自己,前番平乱,也是带病上阵,一直强撑着病体,以致有所加重。张了张嘴,认真起来,拱手道:“是!”
  叹了口气,刘承祐对赵弘殷说起此番谈话的中心:“关中之事,朕知道,罪不在卿,那是官府与朝廷的失察,安排有误,你剿贼平乱,维稳地方,反而是有功的。朕这心里,是明白的,此番有些委屈你了!”
  见皇帝这般坦诚,赵弘殷笑了笑,应道:“乱由或不在臣,但未能及时制乱,反使之扩大,臣亦有失职,并非无过。再者,臣确已年老,身体有疾,也正可归养,求个安逸晚年!”
  对赵弘殷的觉悟,刘承祐显然很满意,语气意态,越加温和,道:“回京之后,赵卿可静心安养,你们父子,都是大汉的忠臣良将,朕将来,还有大用的!”
  提到赵匡胤,赵弘殷表现更加恭顺了。
  第115章 西北情况
  足有一队的大内侍卫,严密地守备在御帐周遭,夏夜昏沉,幽暗的灯火映照下,卫士们的面庞间都透着一种严肃与警惕。侍候在侧的宫人都小心翼翼的,轻手轻脚,不敢发出大的动静,以免影响到皇帝的沉思。
  坐在木所制的御案后,刘承祐表情漠然,黝亮的双目之中却透着凝思,案上略微散乱地堆叠着几十封密报,都是出巡这段时间,朝中的形势,最主要的,是宰相李涛的一系列表现,为政断事,决策用人。
  如今,抽出时间,认真地好阅览了解一番。深沉而严肃的思考,开始在脑海中打转。对于李涛,总体而言,刘承祐还是比较满意的,才干虽然无法用经天纬地来形容,但这确实是个有能力的大臣,没有能力,也不会被刘承祐放在这个位置上来,在他的主理下,国政也在平稳运转。
  说起李涛,不知觉间,作为大汉的宰臣,已然十载了。国初之年,杜重威据邺都叛,平叛大军将帅不和,以致不得进展,李涛因为剖析局势极有见地,又力谏亲征,被刘知远看重,与窦贞固一道,拔为宰臣。当然,刘知远也有用李涛这样的前朝大臣来制衡彼时越发骄狂的河东元臣。
  不过,在后来的多年中,李涛虽位列宰辅,但一直被压制着。初期有杨邠,属于被欺压的对象,后面又是冯道,老狐狸滑不留手,直到近两三年,冯道告老病故,才成为首相。
  李涛的办事能力,是很不错的,初上位时,也不失谨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难免发生一些变化。当上皇帝后,随着帝位的稳固,权力的集中,刘承祐自己都自己都在变。而李涛掌握大权之后,有所改变,也很正常。
  多年以来,李涛一直兼管着吏部,提拔任用了一大批的官员,当上首宰之后,那些人也成为了他有力的支持者。
  作为宰相,想要做事,手下需要支持,需要一些可用的人辅助,这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是,这两年,李涛提拔的人,有些多了,内外大吏职官,有太多打着李涛印记的人得到委任。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