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小说网 > 历史 > 戏明 > 戏明 第260节
  朱厚照说话时都带上了鼻音。
  文哥儿蹲下和他说话:“殿下只是花了小半天把它堆出来,看见它被毁了尚且很难过,许多百姓遇到天灾人祸时家毁人亡会比殿下难过千百倍——有时候一场连月不歇的大雨,就能冲毁他们的房子和庄稼,到那时他们可是真的没房子住、没粮食吃、没衣裳穿。”他摸着朱厚照光溜溜的脑壳说道,“陛下是天下人的天子,殿下也是天下人的太子,将来遇事须得更悯恤百姓才是。”
  朱厚照本来是不懂什么天灾人祸的,现在看着一片狼藉的沙池,懵懵懂懂地懂了那么一点。
  当然,也只有那么一点而已。
  朱三岁气呼呼地骂道:“大雨,坏!”
  文哥儿也没有非要给三岁小娃娃灌输爱民如子的观念,而是相当同仇敌忾地跟着朱三岁骂起这场坏雨来。
  作者有话说:
  文哥儿:我怎么会嘲笑朱三岁
  文哥儿:哈哈哈哈哈哈哈
  第218章
  雨后玩沙子别有一番趣味,微微湿润的沙子甚至更好塑形,文哥儿也不嫌粘手,带着朱三岁堆了半天沙子堆了个没有城池的河西走廊出来。
  “殿下想好打下河西走廊后要怎么办了吗?”文哥儿看着自己的杰作非常满意随口考校起朱厚照昨天留的功课来。
  “建城池!”
  朱厚照不假思索地回答。
  文哥儿笑着问朱厚照:“殿下还记得在哪里建城池吗?”
  朱厚照看了眼地形回忆了一下昨天他们堆出来的河西走廊,凑到祁连山下指了四个位置。
  他记得的四座城池就建在这四个地方!
  文哥儿拿着树枝在湿润的沙土上写下四个城池的名字:武威、张掖、酒泉、敦煌。
  汉武帝打了半辈子的匈奴,在送走了孤军深入敌后的霍去病、送走了花了十三年往返西域的张骞之后,终于在他四十四岁那一年的十月亲临靖远黄河向西远眺。
  “那时候和现在一样是十月正是秋末冬初的好时节,天气应该不算太冷也不算太热黄河边上应该有猎猎的风吹来。”文哥儿给朱厚照描述了一下当时的场景,“他已经失去了很多倚重过的臣子,可是他不打算放慢脚步,他站在黄河边上眺望西北亲自为这四个城池取好了名字。”
  朱厚照想想着自己将来哪一天也能站在黄河边上西望心情就莫名澎湃鼻端仿佛也已经嗅见了黄河浪涛拍起来的水汽。
  哪怕黄河的水是黄黄的那浪涛也一定很白扑面而来的水汽肯定也是清爽沁凉。
  他以后一定要去看黄河!
  两个小孩对看一眼,都看出了对方眼底的渴望。
  文哥儿本来讲得自己也挺心向神往结果一看朱厚照那熠熠发亮的眼神儿顿觉又坏事了。要是朱厚照以后一天到晚想往外跑岂不是要成他的锅了?
  不成这可不成,他可是个好孩子,从不怂恿别人家娃到处乱跑。上次一不小心祸害了元思永,他心里头就很过意不去,第一时间跑去劝下了。
  眼前这个小娃儿可是太子,他要是想到处乱跑,满朝言官怕是要哭倒紫禁城。以后他可是要去当御史的,怎么能早早把同僚得罪光?!
  不应当,这不应当!
  文哥儿开始危言耸听:“黄河边上危险得很,没什么好去的,每年都有爱凑热闹的人跑去看浪花,结果被卷进河里丢了命!”
  朱厚照半信半疑:“这样的吗?”
  文哥儿道:“当然是这样的,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咱可不能到那么危险的地方去。它也坏得很,就算我们不靠近,也时不时会改道或者决堤什么的,冲毁不少屋舍和良田,比大雨还厉害!”
  朱厚照一听,这比大雨还坏,顿时跟着骂道:“坏黄河!”
  文哥儿把朱厚照忽悠过去了,继续和朱厚照讨论怎么经营河西走廊的问题。
  朱厚照把自己昨天和谷大用他们讨论出来的困局告诉文哥儿。
  西北没有人,根本没有人,他没有办法解决!
  文哥儿道:“确实没有人,而且那边的土地很多都没开垦,很多地方根本没有栽种粮食的习惯。所以就算拿下了河西走廊,汉朝也想了很多办法、花了很多年才真正把它掌控在手里。”
  朱厚照认真着文哥儿说话,仿佛拿下河西走廊的是他自己似的。听文哥儿说要花很多年、想很多办法,他立刻迫不及待地追问:“什么办法!”
  文哥儿道:“汉朝有位叫赵充国的老将军曾经三次向朝廷上书提出要在河西走廊屯田,他认为应该让士兵‘化剑为犁’,在河西走廊开垦荒地、种植粮食。等荒地都化作良田,自然有人愿意长久地在那边定居。”
  化剑为犁这个词让朱厚照一下子注意上了。
  本来他觉得拿剑很厉害,听到这个词儿他顿时觉得拿犁也很棒!
  尤其是文哥儿还给他描述一下,说这些士兵虽然出身微贱,祖上没有什么显赫声名,自己算不得什么大人物,也不懂得什么时势与大局,甚至连他们马革裹尸归来时也没有人会记得他们的姓名,可他们在国家有需要时可以提剑杀敌,太平无事时又可以躬耕田亩!
  朱厚照听得由衷夸道:“化剑为犁,特别厉害!”
  事实上明朝在边境也用的是这种“化剑为犁”的边防屯田法,包括陕西行都司在内的五个行都司都是军屯为主,出身军户的人把家眷都带到驻地去,从此在驻地长久定居。
  他们遍布陕西行都司、辽东行都司这些荒凉苦寒之地,一代接一代地辛勤耕耘,一代接一代地戍守边关。
  许多古人想出来的老办法,至今仍有许多地方在沿用,而且十分有效。
  像边防屯田之法自汉朝大规模开始施行,到东汉末年曹操等人依然在效仿,到了明朝更是直接设立军籍,要求军户必须世世代代派人从军,少了一个就必须补上一个!
  文哥儿道:“除了屯田以外,汉朝还鼓励商贾在长安和西域之间往来,随着四座城池逐渐有了百姓定居和商贾落脚,河西走廊自然也随之繁荣起来,逐渐成为了后人口中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朱厚照捕捉到新名词,好奇地复述了一遍。
  文哥儿道:“外邦人有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养蚕,或者说不会把蚕蛹变成丝绸,所以我们的丝绸在外邦可以卖出很高的价格,商贾们都爱把丝绸带去外邦卖,再把他们那边的好东西换回来。等明年开春我可以带几只蚕宝宝给殿下养养看,就是不知道殿下会不会害怕。”
  对于害不害怕这种问题,朱厚照自然是想也不想地道:“不害怕!”
  文哥儿道:“过两天我们还可以搞个小小的‘丝绸之路’,看看殿下能从西域带回什么东西。”文哥儿给朱厚照介绍起来:“当时的西域可是有许多好东西的,比如汗血宝马!”
  据传汉武帝早些年曾经通过《易书》得到一个预言,说‘神马当从西北来’。
  一开始汉武帝从乌孙国得到一匹跑得很快的马,觉得这就是传说中的神马了,于是这匹给乌孙马起名为‘天马’。
  结果等到张骞从大宛带回汗血宝马,他才发现乌孙马根本不算什么,又把‘天马’的美名挪给了这种真正的千里马!
  文哥儿特地给朱厚照讲了讲这种“天马”的特点:“汗血宝马,流出来的汗看起来是赤红的,还可以日行千里!”
  朱厚照听得心驰神往:“汗血宝马,孤也想要!”
  文哥儿笑眯眯地道:“除了汗血宝马,张骞还带回来很多吃的,比如胡瓜、胡桃、胡豆、胡麻、胡荽等等,还有特别甜的西域葡萄。这些东西殿下见过吗?”
  朱厚照从里面挑出了自己唯一吃过的一种:“葡萄!”
  其他几种显然是他这个年纪还不太适合吃。
  文哥儿问道:“当时汉朝可没有葡萄,殿下如果去了西域想不想带回来?”
  朱厚照道:“想!”
  文哥儿道:“那我们过两天看看殿下能从西域带回多少东西。”
  朱厚照当场夸下海口:“全部带回来!”
  文哥儿笑而不语。
  两人在沙池里玩耍了一早上,文哥儿又优哉游哉地出宫去了。
  朱厚照下午补了个觉,醒来知道他两个舅舅进宫来了,难得地对他们的到来生出了几分期待。
  他麻溜地跑过去张皇后那边喊舅舅。
  张鹤龄兄弟俩颇有些受宠若惊。
  因为朱厚照平时都对他俩爱答不理的。
  今天!他们这个太子外甥!居然主动和他们说话!
  没等张鹤龄兄弟俩高兴多久,朱厚照就问:“舅舅,你们什么时候去北边,打得鞑子嗷嗷叫!”
  张鹤龄兄弟俩:?????
  朱厚照还在积极发问:你们能拉开几石的弓?你们骑射厉害不厉害?你们能以一当百吗?给你们八百骑兵,你们能直捣鞑子老巢吗?
  当然,以朱厚照现在的言语水平,并不能一口气把这么多话顺顺溜溜地讲完。他只会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地往外蹦!
  脑筋灵活的朱三岁甚至还现场篡改霍去病的话,慷慨激昂地对他两个舅舅说:“鞑子未灭,何以家为!”
  你们都没灭掉鞑子,怎么好意思要封爵要封赏!
  张鹤龄兄弟俩:??????
  等会啊,他们大明的外戚不是混吃等死就可以了吗?
  什么时候门槛居然高到要灭掉鞑子才能封爵了?!
  这未免有点为难他们了!
  作者有话说:
  朱三岁:就要厉害舅舅,就要厉害舅舅!
  张鹤龄兄弟俩:tat
  *
  注:
  1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大家都很熟悉的
  史记的原句好像是这样的:【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
  -
  2神马当从西北来:参考《乐府诗集》的引用
  【《张骞传》曰:“汉武帝初发书《易》曰:‘神马当从西北来。’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宛马,汗血,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马,宛马曰天马云。”】
  -
  3化剑为犁:参考纪录片《河西走廊》
  当时就觉得这个词很帅!
  第219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