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小说网 > 历史 > 乾隆朝的造反日常 > 第459章 民生
  运河两岸上帆影连绵,一艘艘漕船在河面上络绎不绝,来往相错。
  自从沧州落入陈军的掌控之后,那断绝多时的运河就再度焕发出蓬勃生机。
  沧州不缺盐,但沧州缺少粮食,大批的粮食被运入沧州,而且是远远不断的被运入沧州。
  这里头可没有军方行为,完全是民间发起的贸易。
  就跟江南的各路毛神在走私食盐上大显神通一样,直隶也急需粮食。
  所以民间商人从沧州往津门、保定走私粮食,对面的满清官府是会视而不见的。谁叫他们缺粮呢?不管是津门还是京城,再多的粮食都不够填补的。
  陈军这边则根本不予理会,只要进出双方乖乖的纳税就好,甚至连粮食总局都披了马甲亲自下场,因为直隶那边的银子太好赚了。
  中原这边的粮价比往年还有些降低呢,因为金种子的横空出世么。所有人都深信来年的粮食会更多,所以积累粮食是没钱途的事。
  然后中原的粮食不仅量大了,还比往年同期更便宜了。
  但直隶的粮价可在天上飞着呢。
  这一进一出,银子赚的哗哗的。
  乃至这运河之上的粮船都有了一层无形的护体金身——打津门南下骚扰陈军的清军马队,根本就不敢攻击它们。
  因为粮商们早放出话了,运河上的粮食但凡损失一粒,我就要十倍的从北边找回来。
  有本事你们就别来我这里卖粮!
  八旗马队们憋屈。
  但再憋屈也只能忍着。
  所以他们就只能变着法的给陈军添乱子了。
  从德州北上,田地密布,却少见有人忙碌。大片被烧毁的麦田和废弃的村落反而越来越多。
  不过赵亮不缺粮食。
  曼谷王朝的拉玛一世是一个极乖觉的人。
  他知道刚刚被自己搞定的郑信那是个纯粹的华人,所以他担心北方的大清会以此为借口对暹罗进行干涉,因为郑信是死了,可郑信的后裔还有不少人活着。
  甚至为了装点门面,也是为了安抚暹罗国内的诸多华裔大臣,郑信的后裔都被他安安稳稳的养在曼谷呢。
  所以就连当初对满清入贡,上折子请求敕封时,他在文书中都坚称是郑信之子“郑华”。
  现在满清突然遭遇大变,可这个‘郑华’依旧十分乖觉,对于赵家前去购买粮食的商船大开方便之门。因为郑华很有自知之明,在整个南洋都挺有名气的赵家水师,真心不是休养生息中的暹罗可以应对的。
  要知道,暹罗现在跟缅甸还正处战争之中呢。
  就是缅甸大军的入侵,郑信才得以在前朝大城王朝的废墟上建立起了郑家吞武里王朝,然后称王十五年,穷兵黩武过甚,向西反推缅甸,向东攻略安南,还征服了喃奔、帕难、兰那、老挝、万象等地。
  郑信死了,暹罗动荡之际,缅甸人岂会放过这一大好机会?
  直到赵亮起兵时候,‘郑华’才击退了缅甸的进攻。
  所以‘郑华’非常知趣识趣,对赵家大开方便之门,而有了南洋和暹罗作为粮仓,赵亮又怎么会缺少粮食呢?
  赵家控制区域内的铁器、棉布,江南来的丝绸和茶叶,乃至是笔墨纸砚和各种工艺品等,一船船的送去曼谷,然后再一船船的从曼谷拉回海量的大米。
  所以陈国范围内的粮价便宜是真实不虚的。
  沧州等地大批的百姓无奈南逃,赵亮也是有力量收容的。
  数以万计的壮劳力被送到了黄河大堤上,力保今年黄河堤坝的稳固。
  而在此时沧州地界还依旧保存着的那些村落里,却一个个都起了土墙栅栏,丁壮们也全拿起了土枪猎弓。
  沧州是武术之乡,民风本就彪悍。
  赵亮又大力鼓励当地百姓结寨自保,甚至还把缴获的清军刀枪鸟枪分发给百姓,虽然很多人还是仓惶逃出家乡,甘做流民上了大堤去,但到底是有人选择拿起刀枪的。
  这一个个结寨自保的村落,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个绊住清军马蹄的堡垒。它们组成了一张看似漏洞百出,却又坚实坚韧的大网,把清军的马蹄基本上留在了沧州。
  要不然,整个黄河以南就尽数要被清军的马蹄给蹂躏了。
  大运河旁边,几个废弃的村落中一个四面围墙的寨子尤其的醒目。
  在这个面积不大却聚集了一千多百姓的村寨中,正有人用着昂扬腔调诵读着文章,却不是四书五经,而是逸闻时事。
  “乾隆五十年,沧州田亩价,上等水田也不过七八两,而今,已涨至银元二十块!”
  “德州佃民作乱,袭杀地主李氏,致十七死二十伤……”
  “临清粮价再降。小麦一石一元五角,创二十年粮价新低。”
  “河北总管府发布告令……”
  一个剪掉了辫子的读书人大声的读着消息,周身围拢了数百男女,还有不少孩童在人群中穿梭嬉戏。
  这已经是沧州村寨十分常见的一幕了。
  村寨的村长大声的对底下的人叫说着:“一个个都听仔细了,讲完了,俺再让范夫子给你们好好说说德州的李地主是怎么回事。”
  “咱们手里的地权都是大家伙豁出命换来的东西,可不要把真金当烂铜给卖了。”
  除了《今日新闻》之外,如今的赵家‘天下’,各区域内还有大大小小的时报。
  眼下这村长宣讲的就是其一。
  而这些消息中最被村长看重的就是德州事件。
  佃民作乱,袭杀地主李氏。
  这当然是于国法不容的事,但于法不容,于情却就另说了。
  一句话,于情可悯,于法难容。
  那件事说白了就是当地的大户李氏,利用自己消息上的便利性,在金种子的消息传入德州前,先是谎言诓骗百姓,趁着当时清军马队余痕未消的机会,低价从百姓手中收购了大批的田亩。
  还是打白条的方式从百姓手里拿到的。
  而等到金种子的消息传到德州后,当地的田亩是应声而涨。
  虽然大家伙都知道粮价在降低,可这一点也不耽搁地价在上扬。
  李家轻轻松松的就赚取了大把的利润。
  消息传开后,那些卖地的百姓纷纷依例去找价(补加价款),那李家人要是真愿意给钱了也就罢了。但李家拿下的田亩太多,一旦补钱就不是个小数目,李家人就只说已经官府过契,已是绝卖(清代土地买卖之一种,与活卖相别。田地卖出后不许找赎。契约中常用“永不加找”、“永不回赎”等。)拒绝补钱!
  然后这不就闹起来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