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小说网 > 历史 > 穿书后恶婆婆只想养老 > 穿书后恶婆婆只想养老 第129节
  而且还好巧不巧是在生意最红火的时候过来,正好看见酸辣粉火爆的经营场面。
  本来望江楼的生意好,对这位少爷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但错就错在酸辣粉是明公子答应了才获准进来的。
  可是已经被发现了,孙管事不得不硬着头皮上前回答。
  “什么?你们竟然听他的?自己是谁养的狗都分不清了吗?”
  本来孙启耀今天过来,只是心情不好。
  关于临江县蜜雪饮的事情,孙启耀完全没放在眼里。一个偏远小县城的乡野小店哪里是望江楼的对手?又怎么能造成威胁?
  哪怕上回他答应得好,其实根本就没想过去打听什么,但不知道这事儿怎么就捅进他老爹的耳朵里去了,昨天又旧事重提,非得让他大冷天的跑一趟临江县。
  孙启耀现在打心眼里排斥什么新东西,更不喜什么‘博采众长’。
  要知道望江楼在江陵府已经是一家独大,谁也比不过,还需要向别人学什么呢?更何况那只是一个不如流的乡野小店!
  今日一大早更被逼着到望江楼来视察,才进门就见到楼里多出了酸辣粉这么个新东西,他当即整个人都不好了,这才随口一提。
  可没想到就这么个新玩意儿,还牵扯出孙启明插手的事儿来,当即就压不住火了。
  大房的那个书呆子这是想干嘛?也要趁机跟自己夺权吗?
  “不是!耀公子,这个酸辣粉的确对咱们楼里有利……”被骂是狗孙管事也只能忍气吞声,但当真要把酸辣粉赶出望江楼,他还是想据理力争一下。
  孙管事是望江楼的老管事了,当了一二十年的差,也算是德高望重,劳苦功高,可自孙启耀接手后被骂成狗,这种丢尊严的事儿,就成了家常便饭。
  好在挨骂什么的既不少工钱,也不丢块肉,他都已经习以为常了。
  但是习惯并不代表能接受。
  这回的酸辣粉带来的实打实的好处,很可能让他在一众管事中脱颖而出。不说升职,哪怕调离孙启耀做别人的属下,他也感觉自己值了。
  “有没有利我自会判断,需要你在这里聒噪?”孙启耀这里一点回旋的余地都没有:“赶走,赶走!马上赶走!”
  看着跑堂的伙计面带笑容,络绎不绝地往返于客人与酸辣粉摊之间,孙启耀只觉得分外刺眼。他不耐烦的挥了挥手,对孙管事极不耐烦的道:“今日之内要么他们走,要么你走。”
  簇拥着孙启耀过来视察的人不少,大家都是共事经年的老熟人,孙管事被孙启耀当着大家的面这样毫不留情的奚落,可以说是丝毫没留情面。
  特别是其中有他的老对手,此时正看着他一脸幸灾乐祸,孙管事当即一张脸变得惨白。
  同时他对孙启耀也越发的失望。
  也想不明白孙老爷一时英明,怎么会将望江楼交给孙启耀这么一个无知小儿打理。
  说起来望江楼能有今天,正是孙老爷当年向人虚心求教,博采众长,一点一点的改变才有了现在这样的规模。
  孙管理不是不明白孙家几房人的明争暗斗。他之所以会听明少爷的吩咐,将江婉的酸辣粉引进望江楼里来,就是秉承望江楼的一贯的理念。
  想不到孙启耀竟然如此短视,为了争权夺利,连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事儿都做得出来。
  “怎么,爷是使唤不动你了吗?”
  楼梯上方居高临下的恐吓声传来,孙管事才迅速回神,“是,是,今日一定让她们搬走。”
  孙启耀的声音不小,而且江婉的酸辣粉摊摆放的位置距离上楼的楼梯极近,哪怕手底下正忙碌着,但也将孙管事的为难看得清清楚楚。
  “原来那位才是望江楼的东家啊!”
  “娘你说什么?”这两天的生意好得让李延宗大开眼界,正乐呵呵的忙着,他不明白自己娘为什么突然就住了手。
  “老大,把东西都收一收,咱们准备搬家。”
  “啊?”
  李延宗望了望泡发好的红薯粉,还有汤底、佐料大惑不解,不过他对他娘有着本能的信任。
  孙管事讪讪的来到酸辣粉摊前时,正好看到江婉在跟跑堂伙计吩咐酸辣粉停售的事儿,而李延宗已经将摊子收拾的差不多了。
  “江东家……这事……”驱赶人的话孙管事说不出口。
  当初这个主是明公子做的,人是自己迎进来的,现在生意做得好好的,合同已经签过了,酸辣粉很快就要成为望江楼的品牌之一,这时候却要将人撵走。
  说毁约就毁约,实打实就是翻脸无情的小人行径!
  “抱歉,这事让孙管事您为难了!既然东家不满意,正好合同也没到生效的日期,咱们这就撤出去。”
  孙管事以为自己还要费一番口舌,却没料到抬头迎上的是一张善解人意的盈盈笑脸。
  “不好意思的人是我,您看这事办得!”
  “望江楼是孙家的产业,明公子是孙家大房的人,如今负责打理望江楼的是三房的耀公子,也就是刚才过来的那位。”
  “真的,明公子也是为了望江楼好,你们的酸辣粉自打进了望江楼,生意一天比一天好,是大家都看得见的事,只是不知道耀公子为什么就不同意!”
  孙管事心里过意不去,只好苦笑着为江婉介绍孙家的情况。
  “明白,明公子也是真心实意帮忙的,现在你们望江楼内部有不同的意见,我们搬出去就是了,多谢孙管事这几天的关照。”
  家大业大的人家孩子也多,免不了明争暗斗,这情形江婉很理解。
  其实那个耀公子趾高气扬出来的时候,江婉就看出来了,不然她也不会第一时间吩咐李延宗收拾摊子准备走人。
  虽然心里还是有些舍不得望江楼这么好的宣发平台,但她还有自知之明,更不想牵扯进人家兄弟之间的争斗中去。
  去当炮灰送人头吗?
  第228章 第一单生意上门
  “这几天的账我会吩咐账房算清了结给你们,还有毁约的赔偿,我也会尽量争取。”如果争取不到,我就是自己掏腰包也要给你们垫上一部分。
  当然,眼下的情形还不清楚,孙管事这话到了嘴边也没说出来。
  总之,孙管事现在满心满眼的都是愧疚。
  毕竟若不是自己心急,那合同也不会提早签订出来。没给人家这份希望,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失望。
  “那就多谢孙管事了。”
  虽然江婉面上带笑,话也说得极其委婉,其实说内心一点都不失落,那是不可能的。
  母子俩收拾了东西仍然回到聚仙阁的分店,亭子撤下来没想好下一步怎么办,只能暂时寄存在望江楼的杂物房里。
  李延宗哪怕内心十分着急,却也很有眼色的没有打扰江婉,一路沉默的走着。
  这几天心情的起伏真的跟坐过山车似的,一会儿冲上云霄,一会儿又跌进低谷。忙碌了这么久,最终这个结果确实让人感觉心累。
  “娘,你先回去休息吧,我再到街上转转。这几天咱们酸辣粉在望江楼卖的很好,名声也传出来一些了,我再去别的酒楼试试,或许有人愿意合作呢?”
  李延宗这一路脑子也没闲着。
  只是别的酒楼生意都不及望江楼好,即使合作恐怕生意也不尽如人意吧。
  但事已至此,别无他法。
  “不,咱们去码头!”
  李延宗见江婉一直低垂着头,原本不知如何安慰,却不料下一刻她猛地精神起来。
  “走,走,现在就去。”
  江陵府是靠其水路枢纽的地位发达起来的,江婉一早就瞄准南来北往的客商。
  她猛的拍了拍自己的额头,这些天一心想着将红薯粉宣传和销售出去,把目光盯在城里,却忽视了一个最直接最重要的地方。
  到底自己不是正宗的商人,光有纸上谈兵的理论知识,却没有实际经验,还是会走很多弯路。
  既然自己的目标一早就定准了是南来北往的客商,那就应该把主意打在他们的身上,而不是迂回的在城里做什么宣传。
  想要让他们看见那城外的码头就是最理想的地点。
  “娘,码头上都是苦力,咱们的酸辣粉谁吃得起啊?”李延宗有些不能理解。
  这些天酸辣粉摆在望江楼里卖,每碗能卖到20文,他很难想象干一天活也有可能只能得二十多文工钱的码头苦力,怎么会舍得!
  “咱先去看看再说。”
  江婉这是第二次来到江陵府,但却从来没有去过码头。她现在心里虽然已有了一些想法,却还需要验证。
  江陵府的码头建在城外,原以为周边会很荒凉,可才出城门迎接他们的便是一片喧嚣。
  从城门到码头之间足有两里地,可这一路都修建了房屋、街道,往来人群,叫卖小贩络绎不绝,且一片秩序井然。
  只不过相比城内房屋的雕梁画栋,这里的房屋就要简陋很多。建筑材料也多因地制宜,或用柴草或有泥巴很随意的搭建起来的。
  这里少了一份严谨多了一份随意,小贩叫卖的商品也大多出自自家的粗劣加工品,再远一点就是波澜壮阔的嘉裕江。
  江上往来船只如过江之鲫,码头上乌篷船、双桅船,停了乌鸦鸦的一大片。
  哪怕江婉见过世面,也被眼前毫无机械痕迹的宏大场景震撼到了。
  除了商贩,码头上更多的是来来往往,卸装货物的码头工人,哪怕现在已经入冬,但一个个赤裸着上身,仍然浑身蒸腾着热汗,喊着响亮的号子川流不息。
  比起城里婉约奢华的繁荣,这里是充满野性粗犷的活力澎湃。
  江婉看得热血沸腾。
  “就这里了!咱们将摊子支起来!”
  李延宗这回没有质疑,因为他已经看到码头两边生意红火的餐点摊子,其间不乏身穿绫罗绸缎的有钱人。
  他只是有些不明白,为什么有钱人也会光顾这么寒酸的地方。
  “那些人大多是行商的商贾,或者只做短暂停留,没时间去城里;或者有货在码头要守不能进城,正好上岸来解决吃饭问题的。”
  江婉看出他的疑惑,顺便给他解释了一下。
  正好他们的红薯粉要销售出去,靠的就是这些商人!还有什么地方比在这里摆摊更合适的呢?
  “娘!我知道了,咱们家的酸辣粉就摆在这里卖,只要他们吃了觉得好,自然就会打听原料,正好就可以将红薯粉卖出去了,对不对?”
  说干就干,母子俩都没有回聚仙阁,直接雇了个苦力从望江楼将带一体炉灶的小亭子接到码头。
  桌椅板凳都是现成的,码头上就有做批发的商户,等生了火直接就可以营业。
  有望江楼的经验,整个摊子支起来没花上半个时辰,一个露天的酸辣粉摊就支起来了。隔壁是卖包子的两夫妻,一开始见到江婉和李延宗忙活还满满的都是敌意。等摊子支起来发现与自家的营生毫无关系,这才松了口气。
  “你们这吃食倒是稀罕,都没见过呢!”小媳妇儿是个爽利人,主动打的招呼。
  等江婉给她做了介绍,她脸上明显的带了欣喜,“你们做这个敢情好,咱们两家互补了。”
  “天冷了大家都好吃口热的,我家的包子管饱,你家的粉汤滋润好下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