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小说网 > 历史 > 异世种田发家致富 完结+番外 > 异世种田发家致富 完结+番外_54
  看他们在后面嘀嘀咕咕了一阵之后,锦川神色没有什么异常了,才带着小娟停在原处,等余舟跟锦川跟上来,才道:“过两天不是清明节了么,我要去杂货铺买些五色纸,给先人做成寒衣烧过去,你们要不要也去买点?”
  余舟沉吟了一下,便点头应道:“一起吧。”
  既然他穿越到这里,用了原身的身体,而这个世界也有这种习俗,那他就不能置之不管。
  买好五色纸后,陈婶子东西就都买齐了,余舟跟锦川却只是刚开了个头,几人商量了一下,反正陈婶子跟小娟也没什么别的事情要做,就陪着余舟他们一起去逛逛。
  要请陈婶子一家人吃饭,自然少不了要多买些菜。
  恰逢即将清明,这几日镇上卖东西的人也多,余舟不仅买了猪肉猪脚猪大肠,还买到了两条大草鱼。
  之后又去粮油铺里买了些米面类的东西,等把需要的东西都置齐后,他跟锦川两人的背篓都已经装得满满的了。
  然而在去跟陈叔还有陈丰汇合时,锦川看到路边有个老太太在卖鸡仔,就又走不动路了。
  余舟见小鸡黄澄澄的,凑在一起像一个个小毛球,着实可爱。而且住在乡下,家里如果养一些家禽家畜,业会显得更有生活气息,便也动了想要养鸡的心思。
  两人目标一样,对视了一眼后,余舟就上前问价,“大娘,这鸡仔怎么卖?”
  “四文钱一只。”
  余舟要去摸鸡仔的手顿了一下,倒不是四文钱一只的鸡仔他买不起,而是鸡蛋才一文钱一个,这个差价比他预料中的大了一些。
  “已经是很实惠的价格了,”大娘从篮子里抓起一只小鸡在余舟面前掂了掂,“我这小鸡孵出来已经喂过十来天,这篮子里剩下的全都是健壮的,你买回去只要喂点碎米就能养活。”
  余舟跟锦川都没这方面的经验,两人谁也不清楚刚孵出来的小鸡跟喂过几天的小鸡应该是什么模样。
  不过他们身边有个经验丰富的陈婶子在,于是两人齐齐把目光转向陈婶子。
  陈婶子笑着上前把篮子里的小鸡一一检查过,又上手掂了掂,才朝余舟点了下头,示意大娘没有说谎。
  余舟数了一下,见篮子里拢共也才十六只鸡仔,便干脆全都买了下来。
  卖鸡的大娘也干脆,连那个篮子也一并送给了余舟。
  付了铜板后,锦川抢着接过篮子,欢欢喜喜的提着不愿意放手。
  其实别说他了,就是余舟也同样觉得欢喜,毕竟这十几只鸡仔是他们这些日子以来家里添的第一样东西,还是一群活物。
  而且有了鸡仔,就意味着要不了多久就能有鸡肉吃,到时候再鸡生蛋,蛋生鸡,想想就觉得美好。
  两人忍不住在街上就开始讨论,等回去后要把鸡仔放那里养,再要喂些什么。
  陈婶子看着觉得欣慰的同时,不忘建议道:“你们家后院不是有挺宽的空地么?把小鸡放那里养着就很好,再在屋檐下搭个棚子,它们晚上自己会去棚子底下睡觉。”
  余舟跟锦川刚才正觉得小鸡不管是关堂屋里,还是放前院,都容易有味道,听到陈婶子的建议后,觉得确实是个好方法,便连忙应下,又道了谢。
  陈婶子点了点头,又道:“还有刚才你们买米的时候,我就想说,要是不嫌舂米累的话,可以在村里买谷子自己舂,这样算下来不仅比镇上便宜一些,还不用背这么远的路。而且你现在买了鸡仔,等鸡再长大一些,米糠也能用来拌菜叶子喂鸡。”
  余舟跟锦川生活技能都不算差,但跟陈婶子这种经验丰富的主妇比起来,还是有些距离的。
  去跟陈叔他们汇合的路上,就都围在陈婶子的身边,听她分享一些生活中应该要记下来的事情。
  一直到陈叔跟陈丰把菜都卖得差不多,回家的路上,几人才在陈丰的不断打岔中才换了别的话题。
  到家已近中午,再做饭请陈婶他们一家人吃已经来不及,余舟便跟陈婶子商量好,把吃饭的时间定在了晚上。
  因为下午就要开始准备晚上的菜,中午余舟跟锦川两人也就懒得弄麻烦的东西了,刚好今天在镇上买了些挂面,余舟就让锦川烧水煮面,自己则洗了些陈叔没卖完送给他们的酸菜,打算等会儿跟肉末炒了拌面吃。
  菜刀落在砧板上的‘咚咚’声里,余舟想起在镇上时,锦川说那事要等回来再跟他说,就在切好菜去灶台上炒酸菜肉末的时候,问对面正在烧火的锦川,“之前在镇上不方便跟我说的话,现在可以说了吗?”
  “你怎么在这里问?”锦川愣了愣,皱眉看向余舟。
  他路上一直都记着要跟余舟说的话,只是一回家两人就进了灶房弄吃的,就忍着没说,哪晓得余舟会这么不挑地方直接问出来。
  余舟想了想,感觉灶房里谈事确实有些不太正式,“那就等吃完饭再说吧。”
  “算了,既然都提起来了,就现在说吧。”锦川撇了撇嘴,开始组织语言。
  只是在灶房这种氤氲着烟火气的地方,什么话说出来,都感觉像是在拉家常,“上回桂婶子来找我,除了小娟跟陈大娘听到的说亲,她还跟我说了一些你跟今天那女子的事。”
  “她是怎么说的?”
  “她说你会疼人,有点好吃的都要留给那女子送过去,吵着闹着要念书,也是为了有朝一日能让她当上秀才娘子,”锦川回忆着当初桂婶子的话,重复了一遍,“还说你那次落水,也是因为那女子退婚,想不开寻短见。”